美国银行业危机中的启示

蔓延至今的此轮美国银行业危机,始于2023年3月,主要为初创企业融资的硅谷银行因遭遇储户挤兑、无法及时筹措资金而“垮台”。两天后,签名银行也遭关闭。两家美国银行接连关闭引发美国金融体系动荡。随后是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股价已下跌95%。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:

第一,没有保险的存款比例很高,超过70%,甚至80%以上,这样可以节约不少费用,但问题是危机出现时,也会导致无法应对,而这个也是监督机制缺失导致的。包括很多将资金几乎极致地用于扩张,导致现金流处于非常紧张的极限操作(如图,在危机发生前1个月,就已经大量借款),最终资金链断裂导致危险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危机发生前,小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匮乏,大量借款

第二,配置的长短错配现象。因为初期美联储执行的几乎是零利率,所以大量银行也是扩张的,将大量融资的钱直接用于各种长期证券,如果没有随后利率快速升高,而是给予一段时间应对,一切都不是问题。但恰恰是此时快速加息,且幅度巨大,这样很多长期证券的收益率不及短期利润提升,而存在明显贬值因素,错配因素凸,其也无法及时收回投资,进行重新分配,这个时候一个局部的“挤兑”,就足以导致连锁反应。

大小银行的贷存比数据

第三,由于普遍缺乏监管,各银行间的行为几乎是相互效仿,劣币驱逐良币(守规矩的收益率远远低于这些违规操作的),危机爆发后,资金形成恶性循环。我们看股价涨幅,这几个银行在2020年后股价涨幅都是数倍,远大于其他正常的银行股,这也是明显的现象。而如今危机呈现,大量资金因避险和追求相对高回报流入货币市场基金,很多中小银行的准备金大量流失,这个时候很难维系,后期大银行会并购很多无法存活下去的中小银行。类似硅谷银行、第一共和银行等都是95%+的下跌,这也是值得投资者思考的。对股民的思考与中资银行股优势每一次危机模式,实际上都是“危”后蕴藏“机”。2008年金融危机,全球化,结果美股反而开启了一波持续至今的牛市,包括很多金融股都是在随后实现十几倍以上的上涨,这是非常有意思的。实际上,我们可以做一个思考,巴菲特和戴维斯两个都是长达几十年,年化收益率20%左右的卓越的投资者,而他们都喜欢在出现经济萧条或大的危机后抄底低位(5倍市盈率以下)的大银行股,最终实现10倍以上涨幅

但是从局部来说,很明显类似硅谷银行等更激进,为何巴菲特不碰这样的品种?主要是极限运营模式,没有容错率,而我们博弈银行股,要的就是高容错率。具体来看,硅谷银行是创投企业银行,大量资金用于公司创投类企业。所以,这种方式没问题,广撒网,极少公司创业成功也能收回成本,但唯一劣势是需要现金时,不能快速收回,需要给予企业时间。而且强行收回,会导致公司停滞,形成坏账,给时间,甚至输血,反而有回款的可能,甚至大利润。所以,在2020年之后一波行情股价有暴涨。

而这种前期利用市场流动性泛滥,大量吸储,大量扩张;随后在创投企业和长期债券,将资金用到了极致,如果不发生事件,一切平安,一旦现金缺口,就会导致现金流紧张,因为投资的大量资产远水不解近渴,而形成负向循环。当然,这与2008年金融衍生品导致连锁反应有极大的不同。而且对其他国家的银行影响很小,特别是对中国的银行业有影响,就是更是无稽之谈了。这个时候还是体现了中资银行股的优势,监管严格,发展模式相对传统,可靠度高

几次大的危机中,中资银行股都没有暴雷,一方面是我国的监管体制都是比较完善的,而且可以说是比较严格的,这个或许会牺牲掉一些利润,但让行业的可持续性更强了,容错空间极强,还有银行中有相当数量资金用于国企、央企等,几乎是国家背书的企业,这也让其有了稳定的基本盘。

中资银行的可靠度明显

另一方面,中国的银行在投行业务方面还是相对少的,创投类就更少,这样其不会有非常明显的资金杠杆,所以都是比较稳定的。既然如此,我们如何利用银行股实现我们需要底层操作?以及2023年一季度显示的中资银行股新现象和选股、博弈新思路,接下来对此重点分析,同时对比《持续高增长的优质银行股挖掘思路(名单)》看懂银行股的变化。


关键词: